數字化浪潮中,高速公路建設如何乘智慧東風跑出“加速度”?11月10日,在第十七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暨2022中國智能交通大會上,海信網絡科技公司高速公路行業專家艾鑫偉發表主題演講《智慧高速運營管控的探索實踐》,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海信在智慧高速領域的探索實踐,“依托云腦賦能科學決策,海信打造智慧高速建設標桿!”
云腦賦能,科學決策!
高速公路作為交通系統主動脈,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。目前,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絡,總里程近17萬公里,在政策加持及新基建浪潮推動下,高速公路智慧化逐漸進入加速期。在新時代背景下,新課題擺在了面前:基于高速公路“建、管、養、運、服”現有水平,如何深度挖掘數據價值為高速公路運營業主提供科學輔助決策?
“智慧高速建設應以業務需求為引導,”艾鑫偉在發言中指出,智慧高速建設的第一要義是實用和解決現實問題,海信在充分利用現有建設內容的基礎上,基于云腦打造智能化應用,融合多源數據,實現云腦賦能科學決策,提升高速公路智慧化水平。
高速公路涉及多個業務子系統,涵蓋多類型設備,實現不同設備、系統、數據間的融合貫通,對推進高速智慧化升級舉足輕重。對此,海信匯聚全路網跨部門高速數據資源,建立指標體系,結合GIS一張圖構建面向高層、各業務部門的輔助決策駕駛艙,縱向指標鉆取定位問題,橫向打開關聯因素找原因,輔助領導層發現并解決管理問題,實現從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的轉變。
在業務決策場景中,海信通過關聯事件、養護施工記錄等全量高速業務數據,實現對指揮調度、養護管理、機電運維、安全管理、項目管理、收費管理、信息服務、服務區運營等8大類業務200余項指標的分析,從管理、業務改進角度出發,采用可視化手段支撐科學決策。
運營管理,過程提效!
作為高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階段,智慧高速建設是關乎管理、運營、服務等多業務板塊的全方位變革,指調、養護、運維、安全管理、項目管理……每個環節都不能“掉鏈子”,而這正是海信智慧高速解決方案的優勢所在。
當高速公路出現突發事件時,人工巡檢和視頻檢測方式發現慢,單事件調度時間長,易引發擁堵蔓延和二次事故。海信指揮調度系統采用雷達、視頻、卡口等數據融合方法,基于云腦AI算法實現11類異常全天候自動化檢測,提供預案化的日常保障和應急處置預案,提高事件主動發現率和處置效率,變被動發現為主動預防。
數據顯示,在應用海信系統后,事件發現及時率提升15%,準確率達95%以上,處置效率提升3倍。以遼寧為例,突發事件主動發現率與去年同期相比提升3%,發現及時率與去年同期相比提升5%。
高速公路“三分建、七分養”,養護是重中之重,傳統養護作業依賴人工巡檢發現病害,維修計劃制定靠經驗,效果差強人意。對此,海信打造智慧管養系統,基于巡查車AI識別、視頻病害識別結合人工巡查,自動化檢測6大類養護異常,在養護全過程規范化和痕跡化管理的基礎上構建養護決策模型,給出預防性養護建議,從而提高基礎設施的服役周期并降低養護成本。
同時,針對傳統養護作業缺少考核評價指標、定檢不及時的弊端,海信智慧管養系統涵蓋了基礎信息管理、日產養護管理、路橋隧管理、除雪防滑、防汛搶通5大模塊,實現市場化養護和規范化監管,維修響應由定期處理轉為實時響應,提高對養護工作、市場化養護單位的監管能力和養護維修效率。
此外,在機電運維業務、安全管理業務與工程項目管理業務等板塊,海信也實現了破舊出新、迭代升級,全面推動高速公路全業務板塊向智慧化、高效化、便捷化方向轉型。
智慧服務,及時有效!
智慧高速并非智能化技術的簡單堆砌,通過智慧化升級解決道路擁堵、事故多發等問題,為市民創造安全、快速、綠色的出行體驗,才是智慧高速建設的應有之義。暢通出行路,海信基于云腦構建用戶畫像,打通兩微一端等6類發布渠道,在出行前、出行中、出行后向用戶提供涵蓋事件、施工、管制、擁堵、氣象、服務區飽和等在內的伴隨式全天候信息服務,提升公眾出行體驗。
“展望未來,海信將在智能感知、車路協同、雙碳管控等方面下功夫、做文章、開新路,”艾鑫偉指出,智能感知方面,海信將在雷視融合、物聯網感知、結構健康狀態感知等領域重點發力;車路協同方面,海信車路協同云控平臺實現車路等全要素數據的統一歸集、計算、分析,賦能路網監測、重點車輛管控、事件發現、駕駛行為分析、交通秩序改善等車路協同應用,讓“聰明車”走“智慧路”。
2022年是中國向全世界承諾提出“雙碳”目標兩周年的重要里程碑。高速公路作為碳排放重點領域,綠色低碳轉型勢在必行,海信將通過電能監測、新能源監測、用能碳排放監測、車輛碳排放監測等多維度入手,打造高速公路雙碳管控系統,助力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。
智慧高速建設并非一蹴而就,在這條必然要經歷曲折探索的道路上,海信任重而道遠。路雖遠、行則將至,海信將始終以“人民出行滿意”為宗旨,持續探索智慧高速的建設之路,打造智慧高速建設標桿,為建設交通強國的偉大目標貢獻海信力量。